Nature:运用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首次揭示细胞原位坏死小体组织结构特征 2022-10-09 13:56
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韩家淮和厦门大学副教授陈鑫团队借助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术“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首次揭示了“坏死小体”在细胞中的组织结构特征及其对细胞死亡的决定作用,为人类相关疾病治疗干预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已在《自然·细胞生物学》上发表。
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韩家淮和厦门大学副教授陈鑫团队借助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术“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首次揭示了“坏死小体”在细胞中的组织结构特征及其对细胞死亡的决定作用,为人类相关疾病治疗干预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已在《自然·细胞生物学》上发表。
近期,匹兹堡大学Yang Liu教授团队在病人组织染色质结构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团队设计了可直接用于病人组织DNA结构超分辨成像的小分子探针,运用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实现了对病人组织染色质结构的简单、可靠并且快速的高分辨率成像,对于研究染色质结构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有着重大意义。 相关成果发表在权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徐建全博士为文章第一作者。
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简称STORM),是一种超分辨率显微镜,其分辨率比传统光学显微镜高10倍以上。
2020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生物医药光学影像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优化了STORM成像方法,并将其用于小鼠肠上皮传统病理石蜡切片中异染色质结构的观察,获得了高质量的超分辨率图像。研究结果揭示了肿瘤细胞恶变早期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染色质高阶折叠结构逐渐变得松散和碎片化。这或许对提高癌症的诊断,分级和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保护性结构,是在哺乳动物中由(TTAGGG)n和相关蛋白的混合物组成的串联重复DNA序列。端粒在许多细胞过程中起着保护染色体免受降解、激活复制衰老和调节基因表达等重要作用。
作者特别探讨了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用histoSTORM取代EM的可能性,或许能提供一种仪器成本较低的、能够广泛使用的临床工具。这是在早期使用SIM 和STORM 研究GBM中的肾足细胞亚结构和蛋白质组织的工作之后进行的。虽然之前的工作证明了超分辨IF的潜力,但它是通过昂贵的商业SRM仪器实现的,并且利用STORM的研究是用小鼠组织和非临床批准的抗体进行的。